点击下图 或下方链接可跳转至视频
视频文字部分
控制模式犹如开关电源的大脑,决定了开关电源的工作方式和性能。了解开关电源的控制模式,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对开关电源进行控制设计与选型。常见的控制模式有电压模式、电流模式和恒定导通时间模式(COT),今天我们要带大家了解电流模式控制的原理及应用特点。
首先,在介绍电流模式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电压模式。以Buck电路为例,只有输出电压被采样,经过分压网络后被送入电压误差放大器,与参考电压Vref进行比较放大,得到电压误差量VC,与锯齿波比较后,产生PWM信号控制主开关管导通与关断,当输出电压偏低,误差VC增大,与锯齿波比较后PWM占空比增大,从而传送更多能量到输出端抬升电压。
图1
电压模式Buck电路系统存在LC二阶极点与输出电容ESR高频零点,为了使其环路曲线满足开关电源控制要求,根据零极点对消原理,误差放大器需采用三极点两零点的****Ⅲ 型补偿网络 。电压模式的不足:
• 输入电压变化或负载变化时,控制延时大,输出响应速度慢
• Ⅲ型补偿设计复杂
针对电压模式存在的不足,在电压模式基础上引入电流反馈,诞生了电流模式控制。在不同的电路拓扑,电流反馈可采样主电路电感、功率开关管或二极管的电流,而根据采用电流值的不同可分为峰值电流、平均电流、谷值电流等,进而得到不同的电流模式控制。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
图2
峰值电流模式与电压模式控制的不同点在于,用电流纹波信号代替了锯齿波,电压环为外环,控制电流内环,形成双环控制。
工作原理:
以Buck电路为例,电压误差量Vc作为电流峰值的限值,与代表电感电流峰值的Vsigma进行比较,Vsigma信号是在电感电流采样信号中注入斜坡补偿得到的。时钟脉冲到来时,RS触发器置1,主功率开关管导通,Vsigma随电感电流增大,与Vc相交时,RS触发器置0保持,开关管关断,Vsigma随电感电流减小,当下一个时钟脉冲到来时,重复前述过程,简单总结就是:峰值电流模式利用时钟脉冲控制开关管导通,利用电感电流峰值信号控制开关管关断。
相较于电压模式,峰值电流模式控制的优点在于:
- 输入电压的变化会直接在电感电流上反映出来,因此具有前馈补偿的功能,能够对输入电压变化快速响应,电压调整率好;负载变化也会直接反映在电感电流,响应快;
- 每个周期内,电流峰值受限于电压误差放大器输出信号,天然具有逐周期过流保护功能;
- 允许多个电源通过一个电压环并联工作,可实现均流。
- 电流内环可看作受控电流源,使电感电流不再是独立变量,系统简化成了一阶电路,仅存在一个极点与输出电容ESR高频零点,误差放大器仅需两极点单零点的****Ⅱ 型补偿 即可,设计更为简单,系统也具有比二阶的电压模式更大的带宽,响应速度更快。
图3
峰值电流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在电感电流连续且占空比大于50%时,电感电流的扰动量逐渐发散增大,导致开关SW波形变为大小波,系统不稳定,即产生次谐波震荡,因此需要注入斜坡信号消除该现象。斜坡补偿的加入,电源芯片限流点会随着占空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使电流输出能力下降。另外,在一些拓扑中,电感电流峰值不能准确反映电流平均值,不能精准控制电流。
平均电流模式控制
图4
针对峰值电流模式的不足,在电流内环引入了电流平均值,诞生了平均电流模式。与峰值电流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平均电流模式利用电流平均值的跟踪误差信号与锯齿波比较后生成PWM波形。
工作原理:
以Buck电路为例,输出电压误差量Vc连接到电流误差放大器同相端,电感电流采样信号连接到电流误差放大器的反向端,进行积分运算后得到误差信号Vca,由于该积分值与电感电流平均值成比例,所以Vca代表电流平均值的跟踪误差信号。最后与电压控制模式类似,Vca与锯齿波比较后,产生PWM信号控制主开关管导通与关断,当负载加重,误差Vca增大,与锯齿波比较后PWM占空比增大,传送更多能量到输出端增大电流与抬升电压。
因此,相比于峰值电流模式,平均电流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 消除了峰值对平均值的误差,实现对电流的进行精确控制;
- 不需要斜坡补偿 ,抗噪声性能比峰值电流模式更好;
- 适合于任何开关电源拓扑对输入或输出电流的控制。
但是平均电流模式具有两个二型补偿网络,两者之间设计配合比较复杂。
电流模式应用
图5
平均电流模式适用于精准控制电流的应用,比如PFC电路,需要控制电流波形跟随正弦电压,实现对电流的精准控制。
图6
峰值电流模式适用于对电流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比如Buck电路,由于电感电流平均值即输出电流,但电感电流纹波较小,对输出电流控制精度影响不大,而且相较平均电流模式更易于环路设计调试。因此,峰值电流模式比平均电流模式更适合于常规Buck、Boost及其衍生电路Flyback等。
如有 相关需求/技术咨询/产品咨询 等可点击 MPS NOW 在线技术支持 , 工程师将为您直接提供项目技术支持服务
查看更多技术资源可访问:Resour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