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S EMI 知识充电节】赚积分赢好礼

不错不错,支持经常举办类似活动

学习了, 都很不错的干货.
从个人的经验上来看, 在EMC的处理上感觉较困难的一个是ESD测试SD卡和摄像头的部分, 另一个是传导的整改. 因为现在好多板子是向小型化密集化发展, 所以对EMC的处理上是有些棘手的。

EMI小细节,大问题,不容忽视,也是门很深的学问,值得大家不断学习。

EMI在设计中有哪些折中的方案?

以前在PWM控制电源输出的电源上,用示波器测量输出波形,有很多的高频毛刺,然后再两端加了一个很小的电容,毛刺就没有了,这是不是EMI问题

应该是根据性能指标,综合其它制约因素综合判断吧

确实是这样,当有些原理上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出现了,这时候可能就是EMI问题

EMI不出问题时,那感觉是个可有可无的考虑点,万一出了问题,那可能就是玄学问题了

在这里学习到了比较丰富的EMI的知识,想想之前做电力系统的时候,为了测试EMI,各种调试硬件元器件的痛苦。

推荐一套EMC相关的视频,我觉得不错

有没有相关的电路仿真软件?

电源输出LC滤波,把L分成两个,是不是也能祛除共模噪声

今天,正好遇到这个话提,有个最好用的办法就是用噪声发生仪去反复测,哪块不行就改哪块的PCB

非隔离DC/DC变换器电磁干扰的分析讲解的很好,很有用,学习了

【EMI 知识充电节】6个技巧解决EMI问题章节讲解的很好,非常有用,学习了!

EMI学习的重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造成的故障是毁灭性的

关于开关电源的一些EMI设计要点:

1、把噪音电路节点的PCB铜箔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小,如开关管的漏极、集电极,初次级绕组的节点。

2、使输入和输出端远离噪音元件,如变压器线包,变压器磁芯,开关管的散热片。

3、使噪音元件远离外壳边缘,因为在正常操作下外壳边缘很可能靠近外面的接地线。

4、如果变压器没有使用电场屏蔽,要保持屏蔽体和散热片远离变压器。

5、尽量减小电流环的面积,如:输出整流器,初级开关功率器件,基极驱动线路,辅助整流器。

6、不要将基极的驱动返馈环路和初级开关电路或辅助整流电路混在一起。

7、调整优化阻尼电阻值,使它在开关的死区时间里不产生振铃响声。

8、防止EMI滤波电感饱和。

9、保持初级电路的摆动的节点和元件本体远离屏蔽或者散热片。

10、使高频输入的EMI滤波器靠近输入电缆或者连接器端。

11、保持高频输出的EMI滤波器靠近输出电线端子。

12、使EMI滤波器对面的PCB板的铜箔和元件本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13、在辅助线圈的整流器的线路上放一些电阻。

14、在磁棒线圈上、输出RF滤波器两端并联阻尼电阻。

15、在PCB设计时允许放1nF/500v陶瓷电容器或者是一串电阻,跨接在变压器的初级的静端和辅助绕组之间。

16、保持EMI滤波器远离功率变压器,避免定位在绕包的端部。

17、在PCB面积足够的情况下,可在PCB上留下放屏蔽绕组用的脚位和放RC阻尼器的位置,RC阻尼器可跨接在屏蔽绕组两端。

18、空间允许的话在开关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和门极之间放一个小径向引线电容器,再放一个小的RC阻尼器在直流输出端。

19、不要把AC插座与初级开关管的散热片靠在一起。

看到这里这么多前辈总结的经验,真是太好了。我做的设备一般关注EMI比较少,但是遇到了真的影响稳定性。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晶振线对模拟信号的影响,有一颗芯片上把系统时钟线和模拟输入放到了紧邻的两个管脚,这一路的ADC数据波动就是比较大,对比测试发现使用无源晶体比有源晶体影响小的多。

首先EMI 有三个基本面
噪音源:发射干扰的源头。 如同传染病的传染源
耦合途径:传播干扰的载体。 如同传染病传播的载体,食物,水,空气…….
接收器:被干扰的对象。 被传染的人。

缺少一样,电磁干扰就不成立了。所以,降低电磁干扰的危害,必须从源头抑制干扰。,切断传播途径 ,增强抵抗力,这个就是所谓的EMC电磁兼容.

[EMI干扰的来源主要有两个:1.人造EMI:这种类型的EMI通常来自其他电子电路,尽管某些EMI可能是由于大 电流 的切换等引起的。 2.自然发生的EMI: 这种类型的EMI可能来自许多来源 - 宇宙噪声以及闪电和其他大气类型的噪声都有所贡献。